普羅大眾的股票投資模式都是建基於市場氣氛,如果股票市場持續活躍,股價受到資金推動,最後會出現金融銀行體系內含定期存款之M2貨幣供應量降低,而M1B活期存款之貨幣供應量增加,也就是投資將定存解約,轉入活期存款,資金往股票市場流動。如果股票市場氣氛持續下降,證券金融公司或融資證券商的融資餘額將會升高,因為以借貸方式得來的資金多數會進行投資。根據CAPM理論的假設前提,就是預設一項條件(Condition),投資者可以以無風險利率(Free Rate)無限借貸。這是一般社會大眾投資股市,資金移動之慣性與邏輯。筆者認為,一般股票投資者所運用的資金是為銀行體系之現金或流動性很高之約當現金,因此資金流向以貨幣供應作計算,即M1B與M2為基礎,加上證券金融公司、或券商自辦融資餘額之總和。一般會計學上,約當現金是指3個月內可在無損失情況下變現的資產,但在股市行情逆轉的情況下,約當現金不可能以3個月這樣無效率之變現,它必需在短期1天或1個星期內,馬上進入股市,公司持有之債券,或個人以股票融資方式是最快捷。
參考全球投資機構的行為模式,是基於債券市場與股市之間的互動來對應。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債券市場是所有金融投資者的資金池,當股票市場不斷向上攻堅時,需要資金推波助瀾,但一般投資機構或國際熱錢的資金每時每刻都在追求最佳回報率,因此資金大多存放在債券市場中,好像中央銀行以債券方式持有貨幣準備一樣,因此當債券市場資金吃緊時,就有幾種可能情況:
1. 在債務違約危機時,初級市場(When Issue)與次級市場會受到波及,其現象會反應在公債市場上,即殖利率升高,公債價格下跌
2. 當資金由債券市場抽離,轉而投資股票市場時。在正常情況下,這種情形所引發之債券殖利率起伏多不會太大,但當股市轉趨熾熱,資金開始展開追逐Herding時,債券殖利率也會急促上揚。
因此,筆者建議,在公債信用評沒有變化,但公債殖利率不斷上揚,而股價趨於上升時,應可確定資金已經顯著向股票市場移動。同樣如果公債殖利率下跌,而股價也同時下滑,就可以推斷資金轉趨保守,股市資金往債券市場移動。
一般而言,市場分析師多會以融資餘額過高、或過於低迷,視為股市行情之逆向指標。其實這種判斷之依據在於效率市場理論。效率市場將有價證券市場分為三類,弱式、半強式與強式。在對市場分類時,是以總體市場為依歸,並不是在一個市場中區分三類投資者,也並非是弱勢、半強勢與強勢。但很顯然,這三類投資行為模式可分為,在強式市場中的投資者、公司內部者(Insiders)與專業經理人,其股票的操作績效是有機會打敗大市的,因此他們進入股市的價格或指數位置是處於相對低檔。而在半強式市場的投資者,多是在公開資訊揭曉之後,才做出投資行為。弱式市場的投資者,則根本不會檢視與預估投資指標的未來發展,只以過去資訊與股價表現當成投資參考。後兩類的投資者多有Herding之風險,就是買在高點、或賣在低點。因此,如果我們要觀察股市資金移動的現象,則應由債券市場與股市之互動開始,再由M2轉至M1B之流動情形,最後再由證券金融公司之融資餘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